1、竖子:骂人的话,相当于“小子”。
2、子:古代对男子尊称。
3、寡人:寡德之人,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。
4、执事:办事的官员,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。
5、祖:临行祭路神,引申为饯行和送别。
6、古时音乐分为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、变宫、变徵七音,变徵是变音的变调、声调悲凉。
7、中庶子: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。
8、箕踞:坐在地上,两脚张开,形状像箕。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。
9、参乘:亦作骖乘,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。乘:四匹马拉的车。
10、窃: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。
必修二1、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,叫总角,后来用“总角”指代少年时代。
2、箜篌:古代的一种弦乐器,23弦或25弦,分卧式、竖式两种。
3、伏惟: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。
4、初阳岁:冬至之后,立春之前。
5、青庐:用青布搭成的蓬帐,举行婚礼的地方,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。
6、黄昏:十二时辰之一,是戌时(相当于现在的19—21时)。人定:是亥时(相当于现在的21—23时),文中指夜深人静的时候。
7、阡陌:阡,南北向的小路;陌,东西向田间小路。
8、暮春:春季的末一个月。
9、禊,一种祭礼。古时以三月上旬的“巳”日为修禊日;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,不再用巳日。禊事,古代的一种风俗,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,嬉戏,以祈福消灾。
10、望:农历每月十五。既望:农历每月十六。晦:农历每月最后一天。朔:农历每月第一天。
11、斗牛:斗宿和牛宿,都是星宿名。
12、匏樽:用葫芦做成的酒器。
13、蜉蝣:一种小飞虫,夏秋之交生在水边,生存期很短,古人说它朝生暮死。
14、王安石与“韩愈、柳宗元、欧阳修、苏洵、苏轼、苏辙、曾巩”,并称“唐宋八大家”。
必修三
1、敕造,奉皇帝之命建造。敕,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、长辈对晚辈的用语,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。
2、监生,国子监生员的简称,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(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)读书的人。清代乾隆以后,国子监只存空名,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“功业”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。
3、理学,又称“道学”,是宋代周敦颐、程颢、程颐、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。它认为“理”是宇宙的本体,把“三纲五常”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“天理”,提出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的主张。
4、青冢,指王昭君的墓。传说冢上草色常青,故名“青冢”。
5、左迁,贬官,降职。白居易任谏官时,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,触怒了皇帝,被贬为江州司马。
6、出官,(京官)外调。
7、教坊,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、教练歌舞的机关。
8、五陵年少,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。五陵汉代五个皇帝(高、惠、景、武、昭)的陵墓。
9、青衫,黑色单衣,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。后人常用“司马青衫”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。
10、四纪,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(十二年)为一纪,四纪为四十八年。
11、河内凶,河内遇到饥荒。河内,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。凶,谷物收成不好,荒年。
12、河东,黄河以东的地方,在今山西西南部。黄河流经山西省境,自北向南,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。
13、金,指金属制的刀剑等。
14、崤函,崤山和函谷关。崤山,在函谷关的东边。函谷关,在今河南灵宝。
15、连衡,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,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,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。也作“连横”。
16、敲扑,刑具,短的叫“敲”,长的叫“扑”。
17、迁徙之徒,被征发的人。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。谪戍,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。
18、万乘,兵车万辆。表示军事力量强大。
19、七庙隳,宗庙毁灭,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。七庙,天子的宗庙。
20、六艺经传,六经的经文和传文。六艺,指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六种经书。《乐》久已失传,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。传,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。
必修四
1、宫调:我国古代音乐以宫、商、角、变徵、徵、羽、变宫为七声,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,均可构成一种调式。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“宫”,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“调”,合称“宫调”。
2、跖: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,过去被诬称为“盗跖”。颜渊,孔子弟子,被推崇为“贤人”。盗跖,颜渊,此泛指坏人、好人。
3、吴钩: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弯刀,以青铜铸成,是冷兵器里的典范,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,成为驰骋疆场,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。
4、社日: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。汉以前只有春社,汉以后开始有秋社。自宋代起,以立春、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。
5、位在廉颇之右:秦汉以前,以右为尊。
6、阏氏: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,如同王后。
7、相坐:相连坐(治罪)。一个人犯了罪,有关的人连同治罪,叫“连坐”或“相坐”。
8、株连: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。株,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,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。
9、三辅:三辅: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,后指这三位官员(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)管辖的地区(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)。汉代在京城继续沿袭秦制的京畿制度。
10、公车特征: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,后因以“公车”为举人应试的代称。
必修五一、人的称谓
1、直称姓名:⑴自称姓名或名;⑵用于介绍或作传;⑶称所厌恶、所轻视的人。
2、称字:苏轼为苏子瞻,苏辙为苏子由等。
3、称号: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。如:陶潜号五柳先生,李白号青莲居士。
4、称谥号:古代王侯将相、高级官吏、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。谥号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。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。
5、称斋名: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。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,人们称其为杨诚斋。
6、称籍贯: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,故而人称孟襄阳。
7、称郡望:韩愈虽系河内河阳(今河南孟县)人,但因昌黎(今辽宁义县)韩氏为唐代望族,故韩愈常以“昌黎韩愈”自称,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。
8、称官名:如“孙讨虏”即孙权,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,故称。
9、称官地: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。如《赤壁之战》:“豫州今欲何至?”
10、谦称:
⑴表示谦逊的态度,用于自称。
⑵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(小国之君)、寡(少德之人)。
⑶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、末官、小吏等。
⑷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、晚生、晚学等;
⑸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,常用“家”、“舍”等谦词。
11、敬称:
⑴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、圣上、圣驾、天子、陛下等。
⑵对皇太子、亲王的敬称是殿下。
⑶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。
⑷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:对使节称节下;对三公、郡守等。
⑸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、尊、贤等。令,意思是美好。
⑹称年老的人为丈、丈人,如“子路从而后,遇丈人”。
⑺称谓前面加“先”,表示已死,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,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。
⑻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、子、公、足下、夫子、先生、大人等。
⑼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。
⑽对品格高尚、智慧超群的人用“圣”来表敬称,如称孔子为圣人,称孟子为亚圣。
二、官吏任免
1、察举: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。察举有考察、推举的意思,又叫荐举。由侯国、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、选取人才,推荐给上级或中央,经过试用考核,再任命官职。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、贤良、文学、茂才等。
2、征辟: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。征,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。辟,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,再向朝廷推荐。《张衡传》:“连辟公府,不就。”
3、孝廉: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。孝廉是孝顺父母、办事廉正的意思。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,互相吹捧,弄虚作假,当时有童谣讽刺:“举秀才,不知书;举孝廉,父别居。”
三、科举制度
1、童生试:也叫“童试”;明代由提学官主持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,包括县试、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,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(秀才)资格,方能进入府、州、县学学习,所以又叫入学考试。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。《促织》“邑有成名者,操童子业。
2、乡试: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(包括京城)举行的一次考试,因在秋八月举行,故又称秋闱(闱,考场)。主考官由皇帝委派。考后发布正、副榜,正榜所取的叫举人,第一名叫解元,其余考中的称举人。
3、会试: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,因在春季举行,故又称春闱。考试由礼部主持,皇帝任命正、副总裁,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,录取三百名为贡士,第一名叫会元,其余考中的称贡士。
4、殿试: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,皇帝在殿廷上,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,以定甲第。录取分为三甲:一甲三名,赐“进士及第”的称号,第一名称状元,第二名称榜眼,第三名称探花;二甲若干名,赐“进士出身”的称号;三甲若干名,赐“同进士出身”的称号。二、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,一、二、三甲统称进士。
5、及第: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,应试未中的叫落第、下第。《祭妹文》:“逾三年,予披宫锦还家。”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,这里“披宫锦”即指中进士。《祭妹文》:“大概说长安登科,函使报信迟早云尔。”“登科”是及第的别称,也就是考中进士。
6、进士: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。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。据统计,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,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。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,如唐代的贺知章、王勃、宋之问、王昌龄、王维、岑参、韩愈、刘禹锡、白居易、柳宗元、杜牧等,宋代的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司马光、王安石、苏轼等。考中进士,一甲即授官职,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,学习三年再授官职。
7、状元: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,又称殿元、鼎元,为科名中最高荣誉。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,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。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、王维,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。
8、连中三元: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,凡在乡、会、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,被称为“连中三元”。据统计,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。
9、鼎甲:指殿试一甲三名: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如一鼎之三足,故称鼎甲。状元居鼎甲之首,因而别称鼎元。
10、举人: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。举人可授知县官职。
11、生员:即秀才,参见“童生试”条。通过院试(童试)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。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,而称秀才为茂才。
四、地理知识
1、道: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,这是一种行政特区,与县相当。唐代的道,先为监察区,后演变为行政区,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。明清在省内设道,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,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。
2、路:宋元时期行政区域,相当于现在的省。《指南录>后序》:“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,都督诸路军马。”
3、山水阴阳:古代以山南、水北为阳,以山北、水南为阴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。”“汉阴”指汉水南面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所谓华阳洞者,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。”
Copyright © 2015-2019 鄂尔多斯燕之,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2022003358号-1 营业执照
联系人:张老师 手机号:15804891004
地址:达拉特旗陶瓷广场A2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