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导读
上一讲我们讲到了刘、关、张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,打了很多次仗,转战6000多里,在路上就跑了4个月,但史书上却根本没有这些内容,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,他为什么要这么干呢?我认为啊,他这么写,是想用最快的速度,在头两回就向读者推出《三国演义》中的重要人物,也就是曹操、孙坚和董卓。我们来看,小说里说,刘、关、张从河北到河南的时候,正赶上东汉的军队击败了黄巾军,黄巾军四散奔逃。这时,有一支军队赶来,把黄巾军杀得是落花流水。这支军队的统帅,正是曹操。他当时是东汉的一位将领,带着五千人马来参战。但是呢,曹操只露了一小会儿脸,很快就退场了。
接下来,刘、关、张从河南又回到河北,在路上碰到了董卓。这时,董卓率领的东汉政府军正被黄巾军杀得兵败如山倒。刘、关、张从天而降,把黄巾军杀败,救了董卓。但董卓也只是露了一个面,也是很快就退场了。最后,在刘、关、张参加的宛城之战里,孙坚也出场了。据说,孙坚是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,孙武就是《孙子兵法》的作者。而孙坚的儿子呢,就是以后我们要讲到的大名鼎鼎的孙权。
这里我们先说孙坚这个人,他组织了1500人的小队伍,也来镇压黄巾军,跟刘备并肩作战。但小说里边并没写他们有什么交往,只说他们共同参加了宛城之战,帮东汉军队收复了宛城。孙坚也就是在这个地方,露了一下面,很快也退场了。我们看,刘备、曹操和孙坚,这三个人是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局面的最早的三个奠基者,而董卓呢,是接下来故事里的大反派,他们都太重要了。所以,小说一开篇,作者就让他们登场亮相,让我们先认识一下他们。他们的登场,并不是像电影、电视剧里边出演员表那样机械地罗列一下姓名,而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里边自然而然地出场。
那么从这里,我们就可以看出罗贯中推出小说里重要人物的一种方法。如果我们要给这个方法取一个名字的话,可以把它叫做“走马观花法”,就是通过某个人物的连续的行动,来带出小说里边的一些重要人物。好,就这样,小说里的重要人物都纷纷出场露了个面。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讲一讲,前两回里面,刘、关、张参加的几次战斗的打法。
※※※
《三国演义》写战争,那可是写出了高度的。据说呀,后来的清太宗皇太极曾让人把《三国演义》翻译成满文,当时不少满洲武将都从这个译本中学习过作战的方法。但我要告诉你的是:《三国演义》虽然描写了大量的战争,但它不是为了写战争而写战争,它是要通过写战争来表现人的谋略、人的个性。我们先来看看青州之战,还记得吗,第一讲我就说过,这是刘备大放光芒的一场战斗。这次战斗发生在山东的青州城外,黄巾军在数量上占了很大优势,刘、关、张寡不敌众,一开始就吃了败仗。这时刘备就说了,敌人人多,我们人少,硬拼肯定打不过,必须出奇制胜。
那怎么办呢?他要打伏击战。刘备让关羽、张飞各带一千人马埋伏在两边的山背后,他自己诱敌深入,吸引黄巾军追杀过来。你想想啊,敌人追着刘备进入到山谷里,两侧的伏兵突然杀出来,刘备再杀个回马枪,黄巾军三面受敌,那还不被杀得落花流水!就这样,刘、关、张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,做到了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。刘备这个伏击战的打法,其实啊,早在战国时代的著名兵书《六韬》里边就有。
《六韬》这本兵书你可能不太了解,这本书很神奇,不知道是谁写的,但是却是一本足以和《孙子兵法》平起平坐的书。这本书里就说了:如果在敌人强大追兵的两翼设下埋伏,然后突然出击,就可以打败敌人,做到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。你看,刘备就是这么干的。紧接着青州之战,小说又写到了长社之战,这一仗的主角不是刘、关、张,但我还是得给你讲讲,因为这场战斗实在太精彩、太经典了。
这场战役是东汉将领皇甫嵩跟朱儁(jùn)带兵跟黄巾军打的,皇甫嵩跟朱儁这两个人,在后边的故事里不太会出现,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。这个小说里就讲啊,黄巾军被皇甫嵩他们打败了,退守长社。长社这个地方就是今天河南省的长葛市,从地形来看,是平原地区,交战双方都很难在地形上占什么优势。如果硬拼,不管是哪一方取胜,都会有不小的伤亡。就在这个时候,皇甫嵩发现黄巾军在营地安排上有一个破绽,那就是“依草结营”,他们把营地安在了一大片草地上。于是,他决定采用火攻计,就是放火烧他们的营寨。正巧当天晚上,突然就刮起了大风,皇甫嵩、朱儁趁机发动火攻,黄巾军被他们打败了。从这场战斗里,你可以知道火攻的基本条件:
一是得有环境,就是敌人的营区要有易燃物,你说黄巾军要是在石头城里,用火攻也烧不起来吧;
二是要有大风,只有这样,火一烧起来就会迅速蔓延,控制不住火势。第一个条件如果客观存在,只要加以利用就可以了;但第二个条件却不太容易满足,因为刮不刮风,什么时候刮风,那可不是任何人能够决定的。那么,现在问题就来了:
皇甫嵩是事先就知道当天晚上要刮风,于是决定用火攻呢?还是他决定发动火攻,结果当天晚上正巧就起了大风呢?想一想,第二种情况未免太巧合,还是第一种可能性更靠谱。那就是皇甫嵩事先知道当晚要刮风,才决定要发动火攻的。但这样一来,还是有个问题:他怎么就知道当晚要刮风呢?那时候又没有天气预报!这个秘密,你看《三国演义》可是看不出来的,我还得给你说说刚才我讲过的《六韬》这本兵书。这本书里讲到过古代作战部队的“总参谋部”的人员构成,一共72个人,其中就包括“天文”3人,这3个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天气预报。也就是说,古人很早就开始重视战争中天气因素的应用了。说到这里,你就应该明白了:皇甫嵩决定用火攻,是因为他得到了天气预报专家的支持。
在之后啊,你听到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,其实也并不是因为他跟刮风的神仙是好朋友,只不过是他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事先明知道要刮风,还故意装神弄鬼,让人佩服他料事如神。
其实,我猜罗贯中他肯定知道火攻背后还有这么多复杂的门道,也知道实际作战都需要哪些本领,但他却不愿意在小说里都写出来。因为他写得越详细,就越没有神秘感,没有神秘感,你就不会觉得他笔下的人物有多么了不起了,所以他干脆不写。 好,讲到这里,你已经知道了小说第一回里的两次经典战斗。
青州之战,刘备发挥聪明才智,打了个伏击战,以少胜多。
长社之战,用的是火攻,而火攻啊,第一靠环境,第二靠大风。
在小说的第二回啊,还有一次特别精彩、也特别能体现刘备的军事才能的战斗——宛城之战。宛城就是今天河南的南阳。这一次,刘、关、张这边占优势,黄巾军的一支残余部队已经被赶进了宛城。可是,这个宛城非常坚固,易守难攻,怎么办呢?这时候刘备提出了一个特别好的建议,轻松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。我想先请你来想一想,如果你是刘备,你会怎么办呢?上一次我们讲到了宛城之战。指挥宛城之战的东汉将领是朱儁,咱们讲长社之战时也讲过他。这一次,刘关张负责协助朱儁,所以刘备就给朱儁提出了一个很漂亮的攻城建议。他说:“黄巾军被包围在城里,没有粮食,又不能投降,只有死路一条。所以,他们肯定会拼死一战,这样一来,战斗的时间会拖得很长,我军的伤亡也会很大。但如果我们撤走东南面的军队,只猛攻西北面,黄巾军就会从东南面逃跑,只要他们出了城,消灭他们就不难了。”你看,在这里,刘备表现出了他深谋远虑、十分精明的性格,他不主张选择强攻这种硬碰硬的打法,而是选择用最小的代价来争取胜利。朱儁接受了刘备的建议,从西北面攻城,黄巾军果然弃城从东南面逃跑,被朱儁、刘备他们打败了。其实啊,刘备建议的这个打法,《孙子兵法》的“军争”篇里边也专门讲过。它说:如果敌人正要撤兵,那就不要去阻止他们;如果包围敌人,就不要把他们逼上绝路,要留下一个缺口,一条活路;而对陷入绝境的敌人,也不要把他们给逼急了。
为什么呢?因为这三类敌人都觉得自己反正活不成啦,会拼死一战,这样一来,我方的伤亡也小不了。
我认为,罗贯中写战争,很可能从兵书中获得了创作灵感,他参考兵书里讲的基本战法,又虚构出了战斗的细节,目的是为了突出某个重要人物的军事谋略。
另外,关于这三次战争啊,我还要告诉你的是:除了长社之战是真实的,历史上有过记载之外,其他两次战争历史上都没有任何记载,完全是作者虚构的。但不管是真是假,青州之战、长社之战、宛城之战,这三次战斗在整部小说中都很有代表性,你通过它们,看懂了埋伏、火攻、围城这些经典的战略战术,再去看小说、电视里的战争,或者是历史上真实的战争,你就能摸到一点里面的门道了。好了,讲完了战争的打法,下面我们再专门讲讲刘、关、张这三个重要人物。
刘、关、张桃园三结义之后,就去镇压黄巾起义,立下了累累战功。但战争结束之后,朝廷只让刘备当了一个小官。不过,刘备也没有什么怨言,带着关羽、张飞就上任去了。那么在这个过程中,刘、关、张三人发生了三次重要的争执,我要提醒你了,这三次争执不仅展现了三个人截然不同的性格,更是决定了三个人以后的命运。这三次争论,我把它概括为三次“杀不杀”。其中前两次,都是发生在小说的第一回,第三次发生在第二回,我把它们拉到这里一起讲,你可以通过对比,好好体会。先来看第一次“杀不杀”。
还记得刘、关、张为镇压黄巾起义南征北战的事儿吧。其实他们除了打仗啊,还在打仗的路上碰到了一位熟人——卢植。卢植这个人啊,他早年做过刘备的老师,现在呢,是东汉的一位将军,他领兵参与了镇压黄巾军的战斗。朝廷派了一个宦官来督战。这个宦官因为没有收到卢植的贿赂,就跟朝廷说他作战不力。卢植不仅被革了职,还要被押送到京城去问罪呢。刘备碰到他的时候,他正在被押送进京的路上。
张飞听说了这个情况以后,勃然大怒,立刻就要杀押送卢植的军人。刘备急忙把他给拦住了,说:这个事情朝廷自有公论,你怎么能乱来呢?你看,卢植碰到了这种不公正的事,素不相识的张飞义愤填膺,做学生的刘备,却表现得很淡定,很冷静。是刘备分不清这里面的是非曲直吗?当然不是。刘备恰恰是看清了世事的奥妙,所以才说出了那句“朝廷自有公论”,这六个字足以说明他深谋远虑、心思沉稳。
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,如果当时刘备放任张飞杀了押送卢植的军人,不仅对刘、关、张三人的发展没有什么好处,也可能反而害了卢植。卢植本来并没有什么错,到了京城或许还有机会澄清呢,但他如果接受了张飞杀人劫囚的帮助,就是公然违抗朝廷的决定,反倒犯了滔天大罪。刘备对于政治局面的判断可以说是非常清醒了。虽然当时的东汉朝廷受到宦官的操纵,但朝廷的权威还是在的,刘备他们只是普通士兵,人微言轻,没有能力反抗朝廷,只能寄希望于朝廷能够还卢植一个公平。既然没有办法反抗,刘备就选择了顺从,至少选择了表面上的顺从。而小说后来的情节发展,也证明了刘备的决定是正确的。在黄巾起义被平定以后,卢植的冤情果然得到了平反,很快就官复原职了。
我们接着来说第二次“杀不杀”。
我们刚才说了,卢植被革职了,那他的部队谁来带呀?朝廷就派董卓来代替卢植领兵,跟黄巾军作战。结果呢,董卓不禁打,被黄巾军杀得大败。刘、关、张三个人正好从河南返回河北,路上碰上了被黄巾军追杀的董卓,就出手救了他。这是救命之恩啊。但是,董卓听说这三个人都是平头百姓,不但不报答,反而还表现出很看不起他们的样子。这下就把张飞给惹火了,他说:咱们兄弟浴血奋战,救回了这个人,他却对咱们这么无礼,要是不杀了他,难解我心头之恨!
刘备和关羽又赶紧把他给拉住了,说:董卓是朝廷命官,你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就把他给杀了呢?连续两次的暴怒,让我们看透了张飞的性格。他有一颗赤子之心,对社会上不公平的事儿,会有一种本能的愤怒,而不太考虑其他的利害关系。这种性格特别可爱。我给你读一下《三国演义》里对他的评价:“人情势利古犹今,谁识英雄是白身?安得快人如翼德,尽诛世上负心人!”是啊,这世上像董卓这样势利眼的人太多了,当英雄还处于草莽贫贱之中的时候,谁能把他们认出来呢?世上哪里有张飞这样直爽快意的人,要把忘恩负义之人都杀光。这首诗,非常快意,但是真实的生活,却不能靠这种快意维持。张飞的直爽冲动,如果没有受到刘备、关羽的节制,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。你想啊,如果张飞杀了押送卢植的军人,那已经是犯罪了,如果杀了董卓这样的朝廷大员,那三个人就只剩下亡命天涯、落草为寇这一条路了。
好,前两次“杀不杀”,说的是张飞,第三次“杀不杀”,还是跟张飞有关。
我们前面提到过,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结束后,刘备得到了一个小小的官职——县尉,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一个县的公安局局长吧。虽然官不大,但是三个人好歹是安定下来了。还没安定多久,三个人就面临了一次重大的危机,这也是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回里最重要的一个故事——张翼德怒鞭督邮。你看,主角还是张飞,他鞭打了一个人,这个人的官职是督邮。话说刘备到任后干了不到四个月,朝廷就派了一个督邮过来。督邮的职责,就是负责督察地方的官员,看他们在工作中有没有什么过失,再决定他们是升官还是贬官。你看,督邮这个官,职位不算高,但权力可不小。这个督邮来了之后,对刘备特别傲慢,当面斥责刘备,说他“诈称皇亲,虚报功绩”。
我们前面不是说了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吗,督邮就说这是刘备骗人的。那么“虚报功绩”呢,就是说刘备的功劳也是假的。身份是假的,功劳也是假的,督邮就威胁刘备,说要把他开了。其实,督邮这么说,只不过是要让刘备给他送钱。但刘备是个清官,没有钱送给他,督邮看刘备不懂规矩,就逼迫刘备的同事们出来诬蔑刘备,说他坑害老百姓。这可真是欺人太甚了。可刘备受了这么大委屈,也没有发多大的火儿,只是三番五次地去找督邮,还想去讲道理,为自己辩护。刘备忍得住,张飞可忍不住,在下一讲里,他跟督邮两个人,就要发生激烈的冲突了。而且呀,下一讲还会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出场,他就是曹操。
作者罗贯中在介绍曹操的15个字里边,做了3个文章,让曹操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特别精彩,请你一定不要错过。
Copyright © 2015-2019 鄂尔多斯燕之,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2022003358号-1 营业执照
联系人:张老师 手机号:15804891004
地址:达拉特旗陶瓷广场A2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