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服务
当前位置:首页 -> 教学服务 -> 教学服务

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小窍门,助你决胜考试!

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  发布时间:2021-04-26   点击次数:1248 次

语文阅读题

在中考中占有很大的分值比重

如果没有掌握到方法

孩子们在练习时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

甚至事倍功半

下面这些阅读小窍门

思博老师希望在考前帮助孩子们事半功倍!

 

答题要点

1.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,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,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。

 

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:

 

对于第一段的问题,从结构上来说,是落笔点题,点明文章的中心,开门见山,总领全文;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;从内容上来说,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,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。

 

中间某段的问题,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、过渡的作用。

 

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,点明文章主旨,让人回味无穷,并与题目相照应。

 

2.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?

 

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,常见的有歌颂、赞美、热爱、喜爱、感动、高兴、渴望、震撼、眷念、惆怅、淡淡的忧愁、惋惜、思念(怀念)故乡和亲人、或者是厌倦、憎恶、痛苦、惭愧、内疚、痛恨、伤心、悲痛、遗憾等。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,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,有的是直抒胸臆。

 

3. 概括文章主旨。

 

对于这种题目,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,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:“通过…… 故事,歌颂(赞美)了……表达了作者……的思想感情,揭示了……的深刻道理。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,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,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。

 

4. 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?有什么作用?

 

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,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,叙述、描写、说明、议论、抒情,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、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。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、动作描写、心理描写、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,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、形象、感人。抒情的运用,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,突出文章的中心。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、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,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,引起读者的兴趣。

 

5.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有什么作用?

 

修辞有很多,常用的有8种,比喻、比拟、夸张、排比、对偶、反复、设问、反问。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、拟人、夸张、排比,比喻的作用有三:

 

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,帮人加深体味;

 

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,叫人便于接受;

 

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,给人鲜明的印象。


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,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,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,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,使人倍感亲切自然;表现憎恨的事物,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,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。

 

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,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;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,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,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。

 

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,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,增强语言的气势;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。还有叠词、短句使用,使文章富有节奏感,具有音韵美,读起来朗朗上口。

 

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,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、名人故事、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,问题会有“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?”,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,一个是“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,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”。

 

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。

 

6. 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?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?请说说你的理解。

 

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,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,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,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,丰富回答内容,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。

 

7.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?

 

动词:不行。

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……

形容词:不行。

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……

副词(如都,大都,非常只有等):不行。

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……的情况(表程度,表限制,表时间,表范围等),换了后就变成……,与事实不符。

 

8.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?

 

不能。

因为(1)与人们认识事物的(由浅入深、由表入里、由现象到本质)规律不一致(2)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(3)这些词是递进关系,环环相扣,不能互换。

 

9.段意的归纳

 

(1)记叙文:回答清楚(什么时间、什么地点)什么人做什么事

格式:(时间+地点)+人+事。

(2)说明文: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,它的特点是什么,

格式:说明(介绍)+说明对象+说明内容(特点)

(3)议论文: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,作者的观点怎样,

格式: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(论证了)+论点





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


1.表达方式:记叙、描写、抒情、说明、议论


2.表现手法:象征、对比、烘托、设置悬念、前后呼应、欲扬先抑、托物言志、借物抒情、联想、想象、衬托(正衬、反衬)


3.修辞手法:比喻、拟人、夸张、排比、对偶、引用、设问、反问、反复、互文、对比、借代、反语


4.记叙文六要素: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情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


5.记叙顺序:顺叙、倒叙、插叙


6.描写角度:正面描写、侧面描写


7.描写人物的方法:语言、动作、神态、心理、外貌


8.描写景物的角度:视觉、听觉、味觉、触觉


9.描写景物的方法:动静结合(以动写静)、概括与具体相结合、由远到近(或由近到远)


10.描写(或抒情)方式:正面(又叫直接)、反面(又叫间接)


11.叙述方式:概括叙述、细节描写


12.说明顺序:时间顺序、空间顺序、逻辑顺序


13.说明方法:举例子、列数字、打比方、作比较、下定义、分类别、作诠释、摹状貌、引用


14.小说情节四部分: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


15.小说三要素:人物形象、故事情节、具体环境


16.环境描写分为:自然环境、社会环境


17.议论文三要素:论点、论据、论证


18.论据分类为:事实论据、道理论据


19.论证方法:举例(或事实)论证、道理论证(有时也叫引用论证)、对比(或正反对比)论证、比喻论证


20.论证方式:立论、驳论(可反驳论点、论据、论证)


21.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:总分总、总分、分总;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、递进式。


22.引号的作用:引用;强调;特定称谓;否定、讽刺、反语


23.破折号用法:提示、注释、总结、递进、话题转换、插说


答题技巧


(一)整体感知、快速阅读的技巧:

 

1.浏览标题,领悟基本内容:标题有时暗示主旨、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、提供答题的方向等。


2.辨识文体(记叙文、议论文、说明文、散文),分析重点文意。


3.精读首尾,揣摩主题思想: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。

 

(二)答案来源:

 

1.采摘材料中的原文、关键词语或语句(诸如抓住议论句、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、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)。


2.提炼筛选主要的,剔除次要的。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,再加以合并浓缩,留下重点语句。

 

(三)友情提示:

 

1.注意审题,领会出题者意图,围绕题目要求作答,防止答非所问。


2.辨识文体,根据文体知识作答;答题应有条理、书写规范。


3.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(中心论点)来发散,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,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、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。




文体知识备忘录

(一)说明文阅读

 

1.明确说明对象:辨析说明对象可以:

a. 看文章题目

b. 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

 

2.概括说明内容:

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:本文主要说明(说明对象)的构造、形态、性质、特点、变化、成因、工作原理、功用等方面。(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)

 

3.明确说明顺序:

时间顺序、空间顺序、逻辑顺序

逻辑顺序常见的有:

a.从概括到具体

b.从整体到局部

c.从主要到次要

d.从现象到本质

e.从原因到结果

f.从特点到用途

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。

 

4.明确说明方法:


(1)说明方法:

a.下定义(模式:什么是什么)

b.举例子

c.作比较

d.列数字

e.打比方

f.分类别

g.列图表


(2)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:

a、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

b、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。

 

5.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:

答:不能删去,“xx”表示……,去掉后就变成了……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。(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)

 

6.明确说明文的结构(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):

常用的结构模式:总--分、分--总、总--分--总等,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,其“分”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。

 

(二)议论文阅读

 

1.找准论点:

标题、开头、篇末、不明显需精练概括。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。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,分析论据,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,这个问题就是论点。或者分析题目,有的标题不是论点,而是论证话题,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。

 

2.分析论据类型:

事实论据、道理论据。考点:补充一个论据;(要紧扣论点,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)

 

3.明确论证方法:

举例论证、道理论证、比喻论证、对比论证、引用论证一般指引

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。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。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。考点:分析论证的作用:1.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;2.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。(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(段首)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)

 

4.论证结构:

一般结构:提出问题-分析问题--解决问题(即引论--本沦--结论)。

 

5.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(准确性、概括性)

 

6.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、一则名言、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。所以它们的作用是:作为引子,引出论证的话题。

 

7.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,反问句式以示强调。

(1)设问(手法)句的作用:吸引读者注意,启发读者去思考,发人深思。

(2)反问(手法)句的作用:加强语气,强调作者的观点,发人深思。


(三)记叙文阅读

 

1.记叙的顺序:顺叙、倒叙、插叙。倒叙:

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,然后写事情的发生、经过等。倒叙作用: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、使内容集中,对比鲜明、或使叙述有波澜、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,引人入胜。

 

2.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、以事件(某物、地点的转换、感情的变化、“我”的见闻感受)为线索。

 

3.记叙的人称:

(1)第一人称(以‘’我“的口吻展开叙述)写法的作用: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,使故事显得真实(作为故事的见证人)、自然、有亲切感。

(2)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,写起来开阔充分。

(3)第二人称记叙,最贴近读者,使人感到特别亲切。

 

4.表达方式:记叙、抒情、描写、说明、议论

 

5.描写方法:分两类: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。

(1)人物描写细节描写

(2)环境描写的作用

(3)侧面描写:用他人的反应、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。

 

6.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,要理清写景的顺序,找出观察点(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)。

(1)观察角度:平视(远视)、仰视、俯视。

(2)观察的手段:视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、听觉。

(3)感受的形式:形、色、声、香、味、光、感。

 

7.抒情方式:

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。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、寓情于景、情景交融。

 

8.品味艺术特色:

一般指品味文章(包括品位小说)的构思、布局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。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;情节是否跌宕起伏;是否运用对比、讽刺、夸张、烘托、以小见大、欲扬先抑、象征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;

 

9.散文特点:形散而神不散。形指结构,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:借景抒情、寓情于景、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。

 

10.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

(1)内容方面,如深化主题、强调感情等;

(2)结构方面的,如过渡、呼应等;

(3)语言方面,如引人入胜、生动活泼等。

 

11.标点符号的作用:

引号:

(1)表引用

(2)反语,表讽刺否定

(3)表强调

(4)特指

破折号:

(1)表解释说明

(2)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

(3)表声音延长

(4)表插说或中断

省略号:

(1)表内容的省略

(2)表静默或思考

(3)表语言的中断

(4)表说话断断续续

(5)表话未说完,语意未尽

 

12.小说三要素:

情节、人物、环境小说结构: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(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)

 

13.语言特点评价用词:

准确、生动、形象、通俗易懂、语言简练、简洁明了、委婉含蓄、意味深长、富有感染力等。

 

14.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:

答题模式: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,再用2-3句话谈谈理由,可以摆事实、讲道理、若题目有相关要求,还要结合亲身经历。



0

Copyright © 2015-2019 鄂尔多斯燕之, All Rights Reserved    蒙ICP备2022003358号-1     营业执照

联系人:张老师    手机号:15804891004

地址:达拉特旗陶瓷广场A2座

蒙公网安备 15060202000462号